数学史

一、课程概况

课程名称: 数学史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 36

开课时间:第二学年

预修课程: 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精品课程申报表

二、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

1 、教学目标

   了解数学发展的主流思想和主要成果,以增加学生对数学及其应用的较全面认识,确立正确的数学观、自然观和科学观,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科学素养与人文知识。主要介绍初等数学时期、近代数学时期和现代数学时期的数学思想及主要成就。根据课程设置,主要讲解 1900年前的世界数学历史。

2 、课程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拓展视野、了解数学及其文化背景的专业课程,介绍重要的数学成就及历史,通过典型事例的说明世界文明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及数学发展对于人类科技进步的影响,展现数学家丰富多彩的生活,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了一定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精彩美妙的数学世界,力求活跃其数学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精神,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3 、全程用多媒体教学,教学课件上网。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

1、教学内容要点

   常量数学、变量数学、抽象数学及人类走向知识经济年代的数学 。

2、教学安排

第一章 :数学起源与初等数学时期(10学时)

   数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古代希腊数学,中国传统数学,中世纪的印度、阿拉伯数学和欧洲数学,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数学

第二章 :近代数学的形成与发展(10学时)

  解析几何的产生,微积分的创立,数学时代,代数学的新生,几何学的变革,分析的严格化

第三章 :现代数学概观(6学时)

   世界数学家集体,纯粹数学的发展,数学基础的论战,数学问题与成果,数学中心的迁移,中国数学的振兴

实践环节 :10学时

   每章后安排一次查阅资料,PointPower制作初步,小论文指导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教材

李文林,数学史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

2、参考书

[1] [ 美 ] 克莱因. 古今数学思想.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72(中译本: 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史翻译组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 - 1981, 4 卷本)

[2] [ 苏 ] 亚历山大洛夫等著. 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 苏联科学院出版社, 1956(中译本: 科学出版社, 1958~1962, 3 卷本)

[3] 郭金彬, 孔国平. 中国传统数学思想史.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4

[4]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学卷).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8

[5]《数学百科全书》([ 苏 ]1977~1986, [ 英 ]1988~1994, [ 中 ]1994~2000, 科学出版社, 5 卷本)

[6] 吴文俊主编. 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上、下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95

[7] 程民德主编. 中国现代数学家传(5 卷本).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2002

[8] 张奠宙. 20 世纪数学经纬.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9] 胡作玄、邓明立著. 20 世纪数学思想.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10] 张奠宙著. 中国近现代数学的发展.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中国数学史大系之十)

[11] 李文林主编. 数学珍宝――历史文献精选. 科学出版社, 1998

[12] 庄瓦金. 数学思想史教程. 厦门: 国际华文出版社, 2002

五、教案

六、教学课件

七、课程录像

八、习题库

九、试卷库

 

返回主页